俯瞰河南省中醫藥科學院。本報記者 聶冬晗 攝
本報記者 李英華
“真沒想到,去年春天播下的一顆種子,已經開出這么多花。”被問及如何評價河南省中醫藥科學院這一年時,一位衛生健康領域資深專家感慨。
一年前的2月27日,恰逢農歷正月十八,也是醫圣張仲景誕辰日,在這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日子,河南省中醫藥科學院與省中醫藥管理局同時掛牌。如今剛滿一周歲。
這顆種子是如何種下的?緣何能開出滿枝繁花?記者對此進行探訪。
播種,水到渠成
時來天地皆同力,省中醫藥科學院的成立得益于天時地利人和。
先看天時。2021年5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南陽考察調研時強調,要做好守正創新、傳承發展工作,積極推進中醫藥科研和創新。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醫藥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隨著加快建設中醫藥強省、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等戰略部署的推進,河南中醫藥事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期。
再看地利。作為中醫藥學的主要發祥地、醫圣故里,河南是在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中醫藥大省,自古醫林興盛,名醫大家輩出。獨特鮮明的地域文化,底蘊深厚、稟賦富足的中醫藥文化資源與中藥材資源,天然優越的地理條件,適宜的氣候和豐富的綠色旅游資源奠定了河南中醫藥發展的顯著優勢。
人和的根源在于百姓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中醫藥突出“治未病”,具有“簡、便、廉、驗”的獨特優勢,有效契合群眾以預防為中心、少生病不生病的健康需求。數據表明,2022年我國公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知識普及率、信任率均高于90%,中醫藥發展的群眾基礎和社會環境越來越好。
以科研為牽引,強化中西醫協同,提升中藥產業能級,聚力推進中醫藥強省建設,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河南篇章筑牢健康根基——這顆種子橫空出世的背后實則水到渠成,應運而生,期待值拉滿。正如省中醫藥科學院院長、岐黃學者、河南中醫藥大學校長王耀獻所言:“成立省中醫藥科學院,是我省整合中醫藥科研力量、優化中醫藥科研布局落下的‘關鍵一子’,標志著河南中醫藥科技創新發展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綻放,繁花滿枝
“這是我們公司剛開發的‘芪地怡元湯飲’,包含黃芪、地黃兩味中藥材,有補而不滯、助而不燥的特性,產品供不應求。”鄭州穎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洋高興地說。
他口中的新產品誕生,得益于省中醫藥科學院的引導布局。去年,我省道地藥材之一地黃被正式納入藥食同源目錄。正是看到了藥性方面的價值將在食品領域得到更進一步的拓展、發揮和應用,有著巨大的潛力和機遇,省中醫藥科學院第一時間牽頭制定行業標準,并引導相關企業研發推出一系列地黃保健食品,搶占市場先機。
這只是省中醫藥科學院做的實事之一。圍繞新型研發機構和開放型服務平臺的職能定位,過去一年,省中醫藥科學院在基本完成架梁立柱的基礎上,推進資源整合和共享,構建基礎研究、臨床研究、中藥資源研發、信息文獻研究、高水平人才集聚、產業發展6大體系,初步形成“一二三產有機融合、醫教研產學一體發展”的創新生態。
短短一年內,省中醫藥科學院不斷“上新”:國家醫學中心建設項目奠基,實現了河南國家醫學中心建設“零”的突破,自此在衛生健康領域擁有了“國之重器”;成立首批20個研究所和岐黃書院,會聚了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等專家,加速我省中醫藥的科研布局和技術突破,推動中醫藥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成立戰略咨詢委員會,聘請中國工程院院士黃璐琦為戰略咨詢委員會主委;省“十五五”衛生健康規劃重大課題研究項目——人工智能賦能醫療健康應用發展研究獲批,通過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賦能醫藥衛生領域創新應用,助力醫療健康產業數字化轉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24中醫藥古籍挖掘項目“《增廣大生要旨》整理出版”獲批,深入挖掘整理中醫藥古籍,弘揚中醫藥文化傳承與發展;與長三角國家數字創新中心、河南省通信工程局成立“大數據與人工智能聯合研發基地”,通過強強合作,開展中醫經絡輔助診斷模型和中醫智能機器人的研發;獲批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為人才隊伍和科研平臺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已進行了四批成果轉化,上個月發布會上成功轉化45個項目,金額超過1.47億元……
為中原沃土所滋養,這顆種子深深扎根,不負眾望結出累累碩果。
又是一年春來到,今年又要做些什么?該院工作人員介紹,計劃繼續引進一批中醫藥科研高端人才,建立科研醫療教學基地;轉化藥品科研成果,開展藥事服務;積極融入中藥食品食材研發,謀劃食品產業市場體系;拓展獸用中藥飼料、中獸藥、中藥類農藥產品研發空間;建立全省統一的中藥院內制劑服務體系,聯合或單獨成立制劑實驗室,調配生產、配送企業……滿滿當當的日程表記錄著接下來的一項項工作,豐富、扎實。